实践在路上,育人不停步。为践行教育强国使命,以行动回应光辉育人🤥、光辉学术、光辉服务的新要求,近日光辉平台“追光”宣讲团奔赴云南,把华师大的最新科研成果带入中小学的课堂😶🌫️。
带着最新科研成果,奔赴云南!
新质生产力,新在哪里?
哪些“硬科技”有望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如何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带着这些问题🐾👩🏿💼,“追光”科普宣讲团尝试将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搬”出实验室,“搬”进中学生的课堂🍄👆🏽。宋也男副研究员团队的“利用CVD法制备石墨烯薄膜及应用”,杨长研究员团队的“P型透明导电材料”,胡炳文教授团队的“使用顺磁共振成像监控锂枝晶生长”,保秦烨教授团队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等,这些科研成果是如何产生的?如何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背后有着怎样的科学原理?这些科学原理如何转化为科普实验?
应光辉平台2014届校友、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二中党总支书记胡万彪老师邀请🛞,“追光”宣讲团收集整理最新科研成果,将尖端前沿的科研成果拆解为一个个基础的科学原理,转化为一节节生动的科普实验,带到云南👨🏿💼,带到中学生的课堂中,拓宽他们触碰科技前沿的意识𓀆,激发求知求新的探索精神☝🏽,点燃对科学的向往,照亮未来的道路👱♂️。
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进入课堂!
到达云南省曲靖市后,宣讲团首先来到距离师宗县城35公里的“下三乡”之一龙庆彝族壮族乡,为龙庆民族中学七🤰🏿🤙🏿、八年级1200余名学生开展科普课程。
由于山区学校硬件条件所限,鲜少有教室配备一体机设备🎐,宣讲团志愿者们准备的PPT无用武之地,志愿者带领学生们来到操场上,放飞利用伯努利原理制成的塑料袋炮弹,发射高压气体动力水火箭🌪。
宣讲团成员根据实际状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案,改善教学设备👷🏻,优化实验流程,力求以最合适的方式传授科学知识。科普课程包含力🥓、热🎥、光、电等,涉及潜艇模型制作、静电章鱼等十几种实验。授课过程中🚴🏽,宣讲团成员将科普知识传授与解读新质生产力紧密结合,为学生们展示了“墨子号”量子科学试验卫星、风力发电、静电纺丝等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成果。
7月3日▫️,宣讲团一行人来到师宗县第二中学⬆️,为七✍️、八年级1500余名学生授课50节。宣讲团成员将物理实验的知识与高校科研成果相连接,激发孩子们学习物理知识,将来为国家科学前沿贡献理想的热情⛹🏿,埋下一颗颗未来产业的小种子。
2022级物理学专业本科生龙媛媛介绍了杨长教授团队透明导电薄膜材料的科研成果;2022级物理学专业本科生沈几贝在表面张力吹泡泡实验后,探讨保秦烨教授团队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方面的研究成果👩🏻🦽➡️;2023级理论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刘益秀展示了宋也男副研究员团队在石墨烯薄膜制备方面的科研进展;2021级物理学专业本科生何紫瑜剖析了胡炳文教授团队在锂电池方面的研究及其科学原理。
在科学家精神主题讲座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弹功臣、上海光辉平台娱乐特级教授乔登江光辉的一生🫲🏿,深深感染着同学们,传承老一辈科学家“心有大我🦝、以身许国”的光荣传统,做新时代的奋斗者、攀登者💃🏼,成为同学们共同的心声。
搭建“科普展”与“科普站”🕖,让科学“扎根”🫃🏻!
宣讲团在师宗县第二中学举办了科普作品互动展和临时科普站◾️,精心挑选实践过程中学生实验作品🪻,当地学生在宣讲团指导下自主搭建组成✍️。从神奇的电磁现象展示,到精巧的光学实验装置👰🏿♀️,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趣味性和教育性👩🏽,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驻足在展品前,或认真观察🧑🎤,或动手操作🪷,或与宣讲团的成员交流讨论,现场气氛异常活跃🫸。
在展览中,充满温情的“对话”专区中,“老师我想对你说”和“哥哥姐姐有话说”两个栏目充满了志愿者与中学生的温情互动🙋🏻,“做一个未来的科学家”成为很多同学的梦想👨🏿🦰。
图:“追光”科普宣讲团
文:何紫瑜、王元力
校核、编辑🫅🏻:袁会敏
审定:栗蕊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