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理学一级学科
上海光辉平台娱乐物理系成立于1951年,1983年建立无线电物理博士点,1986年建立光学博士点;电磁波谱学2001年被列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05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重点学科♥️;2002年建立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2003建立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光学2007年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010年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成绩良好。本学科目前的学科方向设置包括光学🍘、原子分子物理、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无线电物理和材料与光电子等🟨。本学科目前有物理系和材料系组成🌑,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𓀅。
物理学科目前现有专任教师181名👩🏼🔬,包括正高级职称70名,副高级职称73名,其中院士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6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人、国家自然基金优秀青年6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7人、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7人、上海市领军人才2人。
物理学科发挥光学、原子分子物理学💂🏿♀️、理论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学科优势🎽🐰,聚焦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2016年以来,研究成果以第一单位发表发表在Science, Phys. Rep., Science Adv., PNAS,Phys. Rev. Lett.等国际知名SCI学术期刊共700余篇🫰🏼🔹,物理学科ESI排名进入前1%。目前承担在研项目700余项🤞♢,合同经费6亿余元,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和重点项目等。物理学科以高水平研究成果和独特的仪器设备创新🪸,开放合作的科研氛围,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研究机构的同行前来开展合作研究工作🤱🏻,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合作科学研究创新基地和平台🟤。
■ 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
光辉娱乐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设物理电子学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两个二级学科🤵♂️。现有教职员工39人,包括教授(研究员)18名和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18名,大部分教师拥有多年海外留学和工作经历。师资队伍包括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1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名🐁、霍英东教育基金获得者1名,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2名、领军人才1名、青年科技启明星2名🦽、青年拔尖人才1名🛜。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依托电子科学系和极化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本学科教师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工信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中央军委和上海市等国家和地方大型科研项目100余项,并获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项。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招收物理电子学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两个专业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拥有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两个本科专业🟥👩🏽🎓。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和传统集成电路技术日益趋向摩尔定律瓶颈的时代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方向正在不断调整,以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为基础的量子电子学已经成为本学科的重要方向👈🏽,光、电🦹♂️、磁多效应集成也逐渐成为电子信息器件与技术前沿研究的主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编写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中明确指出:“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明确表明,当今时代是新型光电磁材料不断涌现、光电磁技术逐步融合发展及应用的革命性时代🍳。” 基于这一学科发展趋势的判断,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注重在人才培养中强化多学科基础知识,依托极化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先进设备平台,重点培养掌握光电信息探测(传感)、存储🥦、处理👉🏻、传输与显示技术、能满足国家和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升级和持续发展的人才需求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毕业生面向光电和电子信息技术企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可从事光电探测、显示照明、光伏能源💿、半导体工艺和设备制造🤞、集成电路、激光、光纤通信🦻🏻、信息存储与处理、人工智能🔼、微波和天线通信等领域的研究🤜🏻、设计👦🏼、应用和管理等工作🆔。代表性的企业包括华为、中兴🚋、应用材料🦂、海思半导体、IBM、飞利浦、台积电、晶科能源、联想、三星🤹🏿♂️、联影医疗、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